欢迎光临!
加入收藏设为首页请您留言
    网站首页 >> 道教辞赋 >> 道教章表 >> 道教在哪里?(三)——道教传统参与当代全球公民社会的未来思考

道教在哪里?(三)——道教传统参与当代全球公民社会的未来思考

2016-08-10 08:51:01 来源:海峡道教网—福建省道教协会 浏览:3988查看评论

文_王琛发

四、道教应承担全球公民责任

我们经常说道教是一个民族性的宗教,其实民族性不见得是道教原本的主张。在传统的道教信仰里,《道德经》一再就“天下”的概念谈论各种议题。到底当时人们认识的世界版图能有多大范围并不是问题的重心,重要的是《道德经》本来就已经是保持着超越区域、族群的世界意识。
道教之所以停留在民族性宗教的角色,尤其几乎让人有汉族宗教的误解,其实也是历史使然:当中国强盛时,诸朝代皆是以天朝观念面对四方八面,道教在天朝意识的影响下,不一定迫切需要对外传教,在中华帝国自己的影响范围,道教能发挥影响的范围都影响了,除了定居中国后“夷狄入中国者则中国之”的非汉族会在逐代汉化的过程中接受道教,边境少数民族也受道教影响,丘处机还曾经远道大漠向蒙古大汗劝道止杀,道教传播最远就是将庚申信仰等一系列道教文化传到日本,使得尊崇天皇的信仰体制也是依据诸多道教元素建构。从古代的历史轨迹看,历史上的道教在自觉上并不是“民族性”的,而是追求天下有道。但是近代中国积弱,道教也和国家命运一起浮沉,加上道教上层总喜欢在体制上依付于代表国家政治领域的朝廷,更使它缺乏与民间草根互哺的生命力;到后来,甚至连国人也怀疑它对国家民族的功能,尤其在清代以后;自民国以来,道教有很长时间受到许多知识分子的诘难讽嘲。
回到历史,道教浓烈的民族宗教外貌,其实不只由于它长期植根在中华土地上,成为中华文化传承的载体之一;而是由於道教自清代闭关锁国到民国之后,长期遭受发展曲折的宗教命运。后者造成它既传承於中华又传播於中华的“天下”观念无从在实质上升展,甚至淡化。于是,这个历史上源自中华、有志於世界的宗教,最终是保留着民族宗教的态势。
来到今日,道教界要寻求全球性的发展,就要参与全球公民社会,让世界看到道教信仰除了可以是长期传承汉民族文化的载体,其实本质上是世界宗教。《道德经》以“慈、俭、不敢为天下先”为“三宝”,是主张爱护生命、节俭资源、平等谦让,“不敢为天下先”的提法以“天下”为立论的出发点,也是带着朴素的国际意识。道教这三大处世原则,是可以和建构全球公民社会的理念相通的,而且也可以概括道教对全球公民社会所关心的人权、环保、扶贫、弱势群体等课题的立场。因此,道教界若能拥有各种组织,参与国际上许多相关人类福祉的议题讨论,出谋献策,甚至发动国际性的社会运动,不仅是可以让世界看到道教的贡献,其实也是在道教内部彰显和维护教义的积极面。若能做到这点,则道教现在是民族宗教或者世界宗教其实不重要,最重要是在当代到未来都能走入世界,获得他人理解与尊重。东方宗教文化在全球公共领域发挥贡献,也有助於国际文化互动交流,不必让“文化全球化”的定义陷落在默认为“西方主导”。
但是,必须切切记住,社会参与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而且涉及组织,也涉及组织的互动;而组织行为又是通过个人态度表达。
就个人与社会的关係来说,宗教生活是社会必须尊重的个人生活,而不是社会指导下的个人生活。而宗教徒或者宗教性质的组织或者社会运动,在参与社会领域时,也不是为了否定社会对个人生活的尊重,更不是否定不同宗教徒的互相尊重,而是个人或组织要从自己信仰的经典活出表现宗教信仰的生命力,去服侍社会的共同需要。如此才能让人尊重,也合乎公民社会的原则,不致造成企图进入公共领域制造另类文化霸权的疑虑。
简而言之,从宗教组织到信仰者个人,作为“公民”针对政治与社会议题的讨论、参与,都应当受到重视。公民社会尤其不能少了道教或任何一个宗教的声音,还涉及到话语权平等的问题,也可以提高到“文化安全体系”的范畴去看待。但是信徒或组织进入公共领域的主旨是为了身体力行自身宗教的服务人类、导人向善的教义,以尽其“公民自觉”的“公民义务”,提供给世界更多方向的思考,不是为本宗教或组织扩张、谋利或代言。
这意味着,从个人到组织来说,参与公民社会有一套规则,个人的行为操守也很重要。
不少文字都引用过唐代高道张万福的《传授三洞经戒法篆略说》:“若有法,而无戒,犹欲涉海而无舟揖,犹有口而无舌,何缘度兆身耶?”
1.证明戒律对修道的重要。更进一步说,道教的戒律不仅涉及个人的行为操守,也包括对社会立场的规定,而且以此作为操守的标准。在《云笈七签》卷三十八,道教基本的“说十戒”,其中第二戒是“不得杀生屠害,割截物命”,第七戒和第八戒是“不得欺凌孤贫,夺人财物”以及“不得裸露三光,厌弃老病”, 第十戒则是“不得凶豪自任,自作威利”。
2.戒律的内容可说是涉及当代环保、动物权利、老龄福利、残疾与病患待遇、消费主义、经济剥削等方向,明辨是非;在全球公民社会,这些戒律并不过时,恰是能够和当代人道主义与社会公义的全球论述互相呼应。对教义的理解、对戒律的坚持,直接牵涉到今天道教进入社会领域的宗教素质和公众形象的表现。
根据道教的戒律也根据公民社会的概念去看在宗教伦理和公民社会互相呼应的过程,尤其是在全球公民社会的形成过程,又可以结论说,宗教是极关心社会演变,也不可能完全与政治无关。尤其是来自发展中国家的非政府组织,在国际会议上往往要兼顾维护弱势群体的文化平等与文化安全;何况道教原本就在戒律中秉持许多方向的公正立场?道教的真正信徒,或者拥有道教背景的非政府组织,若参与许多国际议题的发言,实际上就不能不是积极参与讨论许多相关国际政治的议题,同时间自然而然就防堵了全球公民社会可能过於倾向西方的负面影响,还他一个本来面目应有的公道。它们的表达形式可以是温和忠厚,人们是可以期盼到它们扮演伸张正义的积极角色。
《道德经》的内容足以证明老子在极早期已经开出了中华民族的民间公议传统。即使中国历史上各朝代的公共领域都很薄弱,《道德经》至少已经为道教开出了民间勇敢议政的先河。从《道德经》到《太平经》的思想,也可以理解道教教团与道教信仰从一开始就没有抛弃维护社会公义的原则,道教教团不仅是宗教组织,同时也是社会组织。历代的著名奉道人物如曹参、张鲁、王羲之、陶弘景、孙思邈、王重阳、丘处机、李时珍等人的社会活动,都是以深入民间教经传道、治病救人,甚至视参与和发动社会改革作为修行使命之一,道观为邻近乡区提供农耕及经济援助,也是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遵行“天道助弱”的例子。
3.这些人物之中,有的或者是直接在国家领域议政,有的或是从社会领域朝向国家政治领域转化;我们从前人的活动,可以看到在国家、市场、社会领域未能明显的分界的历史阶段,道教已经形成民间议事和社会服务的雏形,这对於今日发展道教背景的非政府/非营利组织,是可以继承的传统。
从社会规范的角度看,社会价值观以及社会伦理道德是公民社會和宗教组织共同关心的。超世俗的宗教力量带有神圣性,信仰者以它作为“公民”理念的支持,会比起纯粹以“社会契约”和互利原则为宗旨的世俗道德观念更能保证个人对他人、对社会集体的诚实与负责;后者的脆弱,在於自私心不断受到名、权、利的挑诱,甚至会以不比他人荣华富贵为耻,一旦受到来自政治或商业势力的威胁利诱,就终於完全屈服。
因此,我们应当鼓励道教界出现更多关注、观察、研究和处理各种国际以至地方议题的非营利/非政府组织。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宗教的神圣性和神秘的一面,是能够给人带来对善、对道德的坚决;而它的社会性,则发挥了乐於关心世界未来、服务他人的积极社会功能。同时,宗教其实是人类历史、政治、文化、社会经验的载体,总结了许多前人的智慧。放心将社会议论、社会服务、社会慈善的领域交待给宗教,让宗教在公共领域真正体现其公共价值,是让宗教恢复与继承自家无形的文化遗产;这等於由民间主动筹集支援和配合社会政策的各项资源,对国家对人民也都是有利的。而且,道教界从信仰出发组织非政府/非营利组织参与国际议题和国际事务,有利维护世界的多元一体,转变许多国际议题和项目常是以西方思考为主导的倾向,为各种议题提供更圆满的多角度思考。
另一方面,则要把国家、市场、社会领域分开看待。在政教分离的原则下,被允许也受鼓励活跃于公共领域的宗教性非营利/非政府组织或者社会运动,是属於社会领域的,扮演着针对“国家”与“市场”领域的诤友,起着献议、配合、监督与互补的作用,也因此确保国家、市场、社会领域的安定和谐。宗教非营利/非政府组织或者社会运动实应在社会领域扮演维持公民社会成长的角色,让三个领域的互动越来越好,不应转变性质成为政治上的“权力”或者“权威”,破坏原来的稳定态势。
   
五、余论 
过去以来,宗教组织如果强调的是追求个人“出世”修行,它的群体与社会的离散程度越高,就越没有办法形成有能力独立於民间社会的张力群体。但是,上述的戒律以及《道德经》的社会批判,足以说明道教兼有的“出世”与“入世”的传统,亦是建立在它对神圣性以及超越界的需求,构成它相信“天人合一”、“天道助弱”的进入社会、改造社会理由。即使是一些宗派以出家为旨趣,也是为了修行得更好,可以更专心的修炼自己与济世救人。“出世”正好是让人不执着,拥有不受政治权力以及商业利益左右的客观态度,这是有利於公共领域的理性、客观、独立;“入世”又是建立在以社会正义为自我行为规范的戒律操守上,亦是符合当代公民社会许多议题所追求的目标。
从这一角度看道教传统进入当代公民社会,对道教来说这是原有传统在当代的传承,对公民社会的理念来说是一个古老的文化传统在契合与印证它的存在意义。对未来的世界来说是道教应该对人类有最大的贡献。
随着互联网的功能越加进步,跨国社会运动的通讯成本和组织成本一再降低,联络与互动的人次与频密度也一再有了提高的可能。公民可以很快捷的回应不同议题,向着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直接表达自己的立场,或甚至抛出新议题;国际组织和会议也开始趋向在网上开辟版面接受公众回馈。现今的局面使得跨国概念不再是以身体跨过边界为标准,全球联繫、形成任何议题或促进任何议题,都成为瞬间的事,如此已经实现了更具体、广阔的跨国公共领域。               
道教在哪裡?道教界需要支持与参与公民社会,需要支持非政府/非营利组织的成长,需要成立或支援各种议题的国际志愿组织,能站立起来面向全球,就可以有自信大声回答:道教在这裡!

发表评论
网名:
评论:
验证:
查看该文章的所有评论(网友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栏目导航
道协简介 - 道协机构 - 联系我们 - 道协留言 - 许 可 证

海峡道教—福建省道教协会
站点技术服务:13799997520
Copyright 2012-2025, 版权所有 海峡道教网—福建省道教协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