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加入收藏设为首页请您留言
    网站首页 >> 道教辞赋 >> 道教章表 >> 绿野尋仙蹤 福建張三丰(续)

绿野尋仙蹤 福建張三丰(续)

2016-08-14 09:17:27 来源:海峡道教网——福建省道教协会 浏览:7386查看评论

文_马星辉

张三丰的祖籍地,邵武禾坪镇(今和平镇)坎下村,地处深山老林,偏僻之偶,是一个山清水秀、恬静安详的好地方。村中人家所居不过是简屋竹篱,所享不过是布衣蔬食,日出而作,日落而归,与世无争,无忧无虑。禾坎下村有百余户人家,村中人均为张、朱二姓,上千人口中绝无一个第三姓。这张姓祖先乃大名鼎鼎的汉留候张良后人,其后有九龄公、九顺公两支嫡脉,隋朝时九顺公为江南太守,九龄公为广东曲江知县,坎下村张家族人乃九龄公支脉,因隋未唐兴之时,群冦崛起,曲江一带失守,九龄公携家眷十三口,家将四名、家兵百余名,盟结为骨肉兄弟,一路向东南而去。行至闽北邵武山高林密而且偏僻的五台山(即现在的道峰山)躲避乱世。后干戈平定,才迁居山下的许坑居住。
关於张三丰的祖籍地目前有二十余种说法,但争议的焦点集中在福建闽北与辽宁辽东这两个较有话语权的地方。本着孤证不求的宗旨,从史料、遗迹以及族谱等一系列证据来看,福建闽北毫无疑问是可信度最高的。有关张三丰是邵武人的说法,无论是资料、遗迹和史证来看,可信度目前在全国可算位列首位。首先是在志书记载方面:
一是明朝嘉靖年间编的《邵武府誌》,清朝咸丰年间编的《邵武县誌》,有关张三丰的记载,共有八处之多。《邵武府誌》的旧誌中认为:“张三丰生於南宋、封於元,仕於明”;而新誌上则认为:“张三丰生於唐,仕於宋,显迹於历代,是千年不死的神仙”;在《邵武府誌》和《邵武县誌》仙释卷上有:“张三丰,又名张子冲,号三丰,俗名张邋遢,邵武坎下村人。家贫,负薪养母,性好道,常自言曰,一心无挂碍,愿见吕先生(即八仙之一吕洞宾)”。
在福建省省誌《闽书》的仙释卷中(636页)一样有记述:“宋时,张三丰遇到吕洞宾点化,张三丰母亲去世,殡於邵武坎头北胜寺”等事的记载。
在《邵武县誌》的31页中有“翠云庵,张子冲炼丹处”。114页中有“神仙桥,在旧墟街尾(现和平村),俗传张三丰飞升处”。128页中有“仙婆墓,在旧墟南关外升仙桥,葬张子冲之母”。240页中有“北胜寺,道者张子冲尝居北”。以及“翠云庵,张子冲建。同时有题梁二十字:“金谷翠云峰,开山张子冲,官添儿择日,王朗墨绳工”的记载。
二是邵武市和平镇坎下村坑池里《张家族谱》,邵武市金坑乡大常村《张家族谱》,有张三丰的出生年月,朝廷封赐等记载。
在和平的《张家族谱》中,明确地记载着:“张子冲为邵武坎下村坑池里人。”族谱中还记载:“在元朝的至正二十五年,被朝廷赐封为道仙,并修建宗教家庙,祀张三丰神位。”〔在明朝嘉靖年间之前,家族是不能随便修祠堂的,因为祠堂要有朝廷的封赐,才可以修建,乱修祠堂要被治重罪的。家庙就更不敢修。〕坎下村张氏家庙现在还完好的保留下来。在张家的祖训中,还有“务本、克勤”这段祖训,据张家后代说这就是专门针对张三丰所讲。因为张三丰年轻时,不是走耕读为本,不走仕途之路,一心向往成仙。故张家族人羞於宣扬张三丰这个人,认为并不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甚至张家有些族人不认可张三丰是他们的祖先。
在遗迹方面:其一,张三丰修炼所在的翠云庵寺院中,至今仍保存着元朝至正年间的石柱柱础、石雕等。相传就是张子冲被赐为三丰神仙后,由官府对翠云庵进行了重修,在天井处还有元代石雕、石水缸、石槽等。
其二,在和平镇朝石村通往翠云庵的路上,刻了一方摩崖石碑,〔乃明朝年间所刻〕记载张子冲等人在山上修炼和念佛的有关经过。张子冲作为一名道士,也参加念佛,有着特殊的意义,这与他提倡的三教同源理念相符。
其三,在和平的留仙峰上闭关室中,有一块明代万曆年间的石碑,碑文中有记载张三丰真人在留仙峰闭关修炼的文字,这块石碑在1987年被砌在留仙峰上的一间石屋中央,垒上石台,在石台上塑了观音像,古碑一半被埋入土中,以避免被人偷盗。
其四,当年张三丰把井水变成酒的水池,至今还保存完好。张三丰出生的房子,几经修建,目前也保存比较完好。
其五,在张厝乡洋半天村还有三丰观(也叫灵济宫),有元朝至正年间在一块石头刻上“御印”,传说是朝廷赐给张三丰的印鉴。
其六,清朝乾隆年间,邵武分县和平分县(今和平镇)姓韦的县丞,在和平镇神仙桥头重修了张三丰母亲的墓,〔本世纪七十年代才因为建房而毁,三十多年前,不少和平人都看见过此墓〕。明朝年间和平镇原有道教的庵、观多达二十几处,这与张三丰在本地大力弘扬道教有关。
其七,在邵南一带,几十年来有许多关於张三丰的民间故事和传说,老幼皆知,并非现在才有此传说流行,绝不是空穴来风,随意杜撰而来。

历史上张三丰与明太祖朱元璋有着不解之缘,据民间所传:张三丰出生时未啼哭过一声。父亲张绍定担心这孩子有什么不妥?不哭的孩子总是让人感到心神不安,总觉得有些不合情理。正在疑惑间,从院外进来了一位道长,头戴一顶逍遥巾,身披蓝道袍,脚踏云履鞋,手持一柄仙人帚。长得鹤发童颜、慈眉善目,他龙行虎步来至门内,对众人打了个稽首,唱了个喏,开口言道;“贫道适才路过贵舍,听得你们议论纷纷,说不知这新孩儿为何不哭一声?心中也觉有些好奇,便冒昧唐突进来一看究竟是何缘由也?古人曰,凡默默者皆有道佛缘,说不定这孩儿与贫道有缘是也。”
张绍定本是笃信道教之人,此时一听这话连忙应道:“有缘!有缘!莫若请先生替犬子开启声门则个。”道长点了点头道:“婴儿出娘胎不哭,是应世而生,将来乃人间大器也!”说着,道长上前一步对婴儿吟道:
本是玉清道中人,事急暂作尘间客。
日后功成紫薇殿,名镌太极仙人界。
奇怪的是,张家婴儿闻得道长所言,便“哇”地发出一声啼哭声来,这不哭则已,一哭出声便如同那金鸡啼晓、铜钟大鸣,声音嘹亮震耳,可谓是直上九天云霄,惊得千年大树上的鸟儿们“扑扑扑”地飞上半空中,连树叶儿也震落了一地。众人看了都大张着个嘴巴合不上口。张绍定好半晌才回过神来,连忙向道长谢道:“多谢先生开导!看来此儿果然与先生有缘分。”
道长微微一笑道:“莫若说此儿与贫道有缘分,与你张姓家有缘分,而且与坎下村的朱姓也有缘分才是。”
张绍定听了不悦,觉得这道长这话有些不中听,与张家有缘分倒是不假,与朱姓有缘岂不是多余了。道长似乎一眼看透张绍定的想法,笑微微地道:“贫道别无他意。说张、朱二姓有缘,并非是多余之话。你这坎下村人家不是姓张,便是姓朱,绝无有一个第三姓者,故张、朱二姓缘分非同一般也。说到底‘张’即是‘朱’〔张助朱〕,‘朱’原是‘张’〔朱元璋〕,张朱二姓,缘生注定矣。”这道长言之不虚,果然,后来有了张三丰在武当山创明教,帮助朱元璋创建明朝的故事。
继2009年邵武和平坎下村的张家族谱面世之后,邵武金坑大常村张氏於清朝光绪己卯年(1879年)所修的第五修族谱,较之先前的和平张家族谱不仅年代悠久,可信度更为权威。在虫迹斑斑的族谱中,有张三丰族侄孙张文谨,敬撰《宋故华州椽子冲公传》一千三百余字,其中言:“张子冲,号三丰,俗名邋遢张,邵武坎下人,业樵,善事母,然性好道,尝自言曰‘一心无挂碍,愿见吕先生。’后果遇吕而得度。母卒,殡於北胜寺,遂弃妻子,茸翠云庵居焉,踪迹无常,所至多異,后不知所终。”这段文字与目前国内权威史料中的说法几乎一字不差。而反观张三丰是辽东人的这一说法,显然有些牵强附会,仅凭张三丰在辽宁的一些足迹,便认定张三丰是辽宁人,实乃孤证而已。遍查作为地方誌的《辽东誌》中,没有半句涉及张三丰在辽东事,《全辽誌》以及清康熙时纂写的《辽阳誌》,亦没记载张三丰之事。
元、明两朝时期,张三丰确有一段时间在元版图的辽东一带传道,在江湖中不避艰辛、仗义行侠,锄强扶弱,为百姓医病解难,名声籍甚,深得辽东百姓的爱戴。为颂扬张三丰的事迹,后来有人作民间抄本《三丰供传》一篇,本意虽好,可惜由於作文者粗心大意所至,存谬误流传於世。例如其中曰道:“道童张三丰,年二十八岁,辽阳人氏。乃父张子安所生第五子。自幼眼疾,舍送碧宫,投师礼傅。后复云游湖广襄阳府天竺庵养性修真。”此乃方士羽流一知半解而为。抄本言张三丰为元末明初人,而不知为宋未元初人也。张三丰祖师爷自叙云:“延佑初,余年六十七。”以此数之乃宋理宗之淳佑年才正确〔即公元1264年左右〕。故抄本全无条理,不足以信也。
据笔者所考,张三丰的祖父名为张裕贤,人称为裕贤公,精通星算卜卦。年轻时是个有抱负理想之人。他不安於现状,想挣得一份荣光耀祖之事。南宋时,认为天下王气将从北起,逐携本支眷属,徒迁辽阳懿州(即现今的辽宁彰武)。但到老却郁郁未得志,最终客死於辽阳。其第三个儿子张绍定(即张三丰父亲)看在异乡难以出人头地,且南方人经受不了北方的冰天雪地,故在南宋末期回到了老家福建。对此史料亦有佐证,《淮海杂记》中言载:“三丰老仙,龙虎裔孙也。其祖裕贤公,移家於金之懿州。”在《张三丰全集合校》一书中亦记载:“先世汉时留侯张子房,世居沛国丰邑。九世孙道陵天师,寓江西信州龙虎山。裔孙裕贤,宋时人也。南渡末,自迁辽东。”由此可见是张三丰祖父由福建邵武迁往辽东,而辽东非是张三丰的祖籍地。当时北方为中国的政治中心,张三丰行侠仗义於江湖。在替天行道,反元兴汉的同时走遍了名山大川,其中当算辽东、宝鸡、武当山几处停留时间最长,留有不少遗迹与传说,故而现今这些地方都视张三丰为家乡中人,错把他乡当故乡,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包括张三丰到过济州岛(时属元朝之地,今属韩国)留下了一些历史足迹,也就因此韩国今日便说张三丰是他们韩国人。

在明朝后期,张三丰曾以“真武神仙”的神位,被当时邵武府所辖的邵武、光泽、泰宁、建宁等县所祀奉,后扩大到闽北及江西省的黎川、资溪等地祀奉。作为一代宗师的张三丰,是武当内家拳集大成者,他将修道的智慧与武学、医学融为一体,在中华道教史和武学史留下了辉煌篇章。但让人不解的是张三丰的后代并未为此而感到荣耀,反认为张三丰有违张家祖训,是个不顾家庭、抛弃妻子的人,而且疯疯癫癫,邋里邋遢,不值得族人所津津乐道与尊重。
实际上凡有大抱负的奇伟之人必有与众不同之处。张三丰智慧卓越,穷通三教,以道为尊,且精於内丹、避谷及预测之术。他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有着弃绝浮华的真性情。对此,张三丰在《自述与汪子》一诗中亦言道:
做尽疯狂装尽呆,归真守道远尘埃。
风波险处抽身转,水月光中鉴面来。
他之所以邋遢疯癫,青灯黄卷,事出有因:他年轻时曾与好友夜潜邵武县衙,怒杀贪官。后恐被官府怀疑,牵连家人,故装邋遢隐身乡野,醉街市假扮疯颠;另一个原因是受两个他极为尊敬的人影响有关,一是邵武老乡严羽,时为南宋著名诗论家、诗人。自号沧浪逋客,人称严沧浪。所著《沧浪诗话》名重於世,被誉为宋、元、明、清四朝诗话第一人。张三丰年轻时曾与严羽在邵武富屯溪旁相识,时张三丰正值弱冠之年,严羽己是古稀老人,二人年龄相差有几十岁,但一番相谈之下,二人成了惺惺相惜的老少忘年交。张三丰尤其敬佩严羽的英雄本色,数次投笔从戎,抗击外虏。南宋末年,文天祥镇守南平,严羽以其年迈之躯离家投军。抗元彻底失败后,他不肯投降元人,避隐於邵武山野。行为怪异,邋里邋遢,常常於酷暑之时身着羊裘,於富屯溪边垂钓,放荡不羁,嘲讽当时。
二是武当山的田蓑衣,不知其真实姓名,他早在北宋末时就隐居武当山隐仙岩石室,无论春夏秋冬只穿一件蓑衣,故武当山方圆几百里之地,皆称他为田蓑衣。让人感到奇異的是,每到隆冬腊月,他身上真气如蒸,而盛夏苦暑之时,其身上则温凉如玉。人若有疾病都请他看诊,他则以蓑衣草吹气与之,服之即愈。他在武当山炼大丹,隐仙岩有其丹宝炉灶,乃内外丹并重的奇士异人,可数月不食,步履如飞,虽居於隐仙岩石室中,石壁万仞,下临深渊,鸟兽难行,但他往来自如,不费吹灰之力。他初时云游全国名山福地,北宋末时,江汉地区遭受金兵蹂躏,武当山殿宇被毁十之六七,他闻之痛心泣血,於绍兴十一年最先率徒登上武当山,披荆斩棘,兴复五龙宫殿宇,开辟基业,并创立了著名的武当山五龙派。他与张三丰有师徒之谊。故而,受严羽与田蓑衣二人之影响,后来张三丰亦是邋里邋遢的形象示人,这就不难可以理解了。亦如张三丰《游戏》一词中表达了自己本色:
来来往往原无碍,往往来来度有情。
醉跨苍龙游玉宇,闲呼白鹤到瑶京。
上天陪得高真坐,下地能随丐者行。
木叶做衣云作笠,神通自在谁能与。
野史中记载:张三丰先后得火龙真人、吕洞宾点化,赠他九天玄幻宝剑与铁尺,一刀一尺走天涯,行侠仗义於江湖,替天行道。故而,现今在武当山所供奉的张三丰塑像有两个版本,一是依据明朝皇家理想所要求塑造的张三丰形象,衣着华丽、富态从容。毫无疑问有很大的美化成分於其中;而一个则是比较精练干瘦,其身着蓑衣,头戴斗笠,不修边幅,风尘仆仆。应该说后一个版本更为真实可信,更为接近历史原貌的张三丰本人形象。

张三丰之所以能成为中国道教史上的传奇式人物,关键是他的思想和学说。像他的《无根树》、《大道论》等作品皆充满了国学精髓,其中尤以《无根树》最受世人推崇与喜欢。正如张三丰自己所言:“道法流传有正邪,入邪背正遍天涯。飞腾罕见穿云凤,陷溺多成落井蛙。难与辨,乱纷哗,都将赤土作丹砂。要知端的通玄路,细玩无根树下花。”
凡树有根,方能生发,树若无根,必不久长。人生在世,生老病死,忽在忽亡,百年岁月,石火电光,亦如树之无根也。张三丰仙翁二十四首以《无根树》为名,意在警醒世人,看破浮生梦幻,早修性命耳。
他主张三教合一;提倡内丹修炼,积善累德。张三丰认为,儒、道、佛三教皆为正教,虽然创始人不同,但“修己利人,其趋一也”。他说:“儒也者行道即时者也,佛也者悟道觉人者也,仙也者藏道度人也。”他主张修道者,就是修“阴、阳、性、命”之道,三教圣人皆本此道的立其教也。”他还认为“玄学以功德为体,金丹为用。”故而,他的内家拳在继承古代武术攻防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易》中原理,参以道教内丹功法的经验,有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中国武术驰名天下,源於佛道两家的修炼方法。一为少林达摩,一为武当张三丰,所以素有“南尊武当,北崇少林”之说。张三丰创立的武当派内家拳博大精深,诸如太极拳、八卦拳、形意拳、五行拳、纯阳拳、混元拳、玄武棍、三丰掌、十段锦等,都注重内功,讲究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与道家清静柔弱、淡泊无为的主张相合,注重行圆取象,尚柔文静,不躁不僵,阴阳消长,八卦演变,五行生克,据此以追求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还道,增智开慧的境界。如今那和平镇武阳峰一带那神奇的碎铜茶,为何能碎铜,能去污排毒养颜?相传就是因为张三丰长期在那里炼太极,所形成了一种巨大的磁场而影响所至。
在邵武和平镇留仙峰山顶的石岩上,至今保存完好的一间仅约三平方米的石屋,它就是张三丰闭关修炼的地方。内有一块明代的石碑,记载了张三丰真人当时炼功的情景。由此可见张三丰曾有很长一段时间隐在老家的深山之中。这与张三丰的行为相符合,在民国重新修订的《三丰全书》中说:“三丰先生因朝廷屡诏而假遁四处以深藏,大明以来,太祖诏之而不得,成祖求之而不能。”
从古称真人者,必须外达真气、内函真心、入有真操、出有真守,实之而得夫真道。弃世而不恋世,避人而不见人,不为势利所羁勒,不以黄白欺世主。遍查邵武历史道教中人,也只有张三丰具备这样的条件。故留仙峰石碑中所刻张真人自是张三丰的事也。
张建光先生在《邵武福地》一篇文中说道:“其实说来,张三丰这个名人是何方人氏并不重要,关键是他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以及他惠普世人的遗产,这就足矣!”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中国正一派授箓道士谢荣增住持专程到邵武调研张三丰遗迹时,欣喜地言道:“发现张三丰出生地意义重大,功德无量也。”笔者於去年夏天再次前往武当山,拜访武当道教中人,武当派传人王福利大师言道:“张三丰不仅是邵武人,也不仅是武当山的祖师爷,而是全中国的,也是全世界的。”
当然,由於年代久远,史料流失,一些真相自然难以十全十美示於世人。但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以及文史工作者们的挖掘和努力,有关一代宗师张三丰的众多传说与故事会逐渐还原於历史的真貌。

 

发表评论
网名:
评论:
验证:
查看该文章的所有评论(网友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栏目导航
道协简介 - 道协机构 - 联系我们 - 道协留言 - 许 可 证

海峡道教—福建省道教协会
站点技术服务:13799997520
Copyright 2012-2025, 版权所有 海峡道教网—福建省道教协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