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加入收藏设为首页请您留言
    网站首页 >> 道教文化 >> 道教杂谈 >> 药王孙思邈与峨眉山

药王孙思邈与峨眉山

2016-02-08 08:48:57 来源:海峡道教网—福建省道教协会 浏览:6370查看评论

隋唐之际的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曾经两度来到峨眉山采药,今山上尚有其遗迹。
孙思邈於隋开皇元年(581年)生於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逝於唐永淳元年(682年),活了101岁。他从事医药研究80多年,踏访过许多名山大川采集中草药,收集了唐以前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搜寻方药、针灸等内容,编著成《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书,记载了800多种药物和5300多个药方。其书首次单列妇女、幼儿疾病,并倡立脏病、腑病分类,具有新的系统性,在中华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他是个道士,也炼过金丹,北宋崇道的徽宗皇帝追谥他为“妙应真人”。在民间,被尊称为“药王”,被神化为半仙半人的名医。
孙思邈上峨眉山采药,居住在牛心岭山腰的牛心寺(亦名延福院、卧云寺,又称后牛心寺,清音阁为前牛心寺)。至今峨眉犹流传孙思邈用峨眉山老鹳草治癒风湿病和孙思邈在峨眉山下罗目镇雇驴骑上山的故事。
最早提到孙思邈在峨眉山的,是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卷二中的一则神话:“玄宗幸蜀,梦孙思邈乞武都雄黄,乃命中使赍雄黄十斤送於峨眉山顶。中使上山未半,见一人幅巾被褐,鬓发皓白。二童青衣丸髻,夹侍立屏风侧,以手指大磐石曰:‘可致药於上,有表录上皇帝。’中使视石上朱书百余字,遂录之。随写随灭,写毕石上无复字矣。须臾,白气漫起,因忽不见。”这表明,唐时人即已将他神化为仙翁了。
峨眉青年勾度拜孙思邈为师。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载:“勾度,峨眉人,与孙思邈隐於青莲峰下,孙授以黄白之术,辞不受,愿易治病之方以济世。会有权势者欲传其术,度弗许。囚之一室,纵火焚之,仿佛影像腾空而去。”青莲峰在牛心寺对面。“黄白之术”即炼丹术,因炼制金丹的原料,主要是黄色的雄黄和白色的水银而得名。峨眉后生勾度不想学炼丹,而愿学医术为百姓看病。当时有权势的官家或豪绅请勾度传授医术,他不答应,被关起来,竟能如影像一般腾空而去,也是被大大地神化了。
清《峨眉山誌》:“牛心寺……乃孙真人思邈修真处。”寺在清音阁右后,沿黑龙江前行三公里左右,今已荒弃。相传后牛心寺邻近的“药王洞”,就是当年孙思邈炼制太乙神精丹的地方。这洞也称“孙真人洞”。清《峨眉山誌》:“孙真人洞与丹砂洞,俱在后牛心寺左,孙思邈炼丹洞也。药炉丹灶现存,岩石皆碎裂,无草木,说者以为丹气薰蒸所致。方士多取此石煮服,以为能助精养神云。”
今药王洞犹存,由於地处偏僻,很少有人去造访了。1987年5月,以日本九州汉方研究会会长木村孟淳教授为首的访华代表团,一行32人,在设於峨眉的四川省中药学校校长邬家林等人陪同下,踏着崎岖山路,艰难地步行到后牛心寺,特意在荒草荆棘丛中寻访药王洞,以表达他们对这位在医药方面贡献卓著而享誉中国享誉亚洲的药王的诚挚尊崇。邬家林测得洞口高5米,宽2.7米,洞长3.5米。洞内有一岔洞,高2米,宽1.55米,长4.5米。洞底和洞口都有明显的烟熏痕迹,岩石碎裂状与《峨眉山誌》记述相符。
南宋四川制置使、成都知府范成大在《峨眉山行记》中写道:“牛心,本孙思邈隐居。相传时出诸山寺中,人数见之。小说亦载招僧诵经,施与金钱,正此山故事。有孙仙炼丹灶在(牛心岭)峰顶。又淘米泉在白云峡最深处,去寺数里,水深不可涉。独访丹灶,旁多奇石。祠堂后一石尤佳,可以箕距宴坐,名玩丹石。”这裡写的“祠堂”为“孙真人祠”,当是唐宋时期为纪念孙思邈所建,今已不存。唯洞外玩丹石尚在。
范成大还写有七律《孙真人庵》一首,前四句是“何处仙翁旧隐居,青莲巉绝似蓬壶。云深未到淘米洞,雨小先寻炼药炉。”孙真人庵即指后牛心寺,不是孙真人祠。淘米洞也写作淘米泉,又称洗药泉,相传为孙思邈居后牛心寺时淘米蒸炊清洗草药之泉峡。炼药炉指孙思邈炼丹的器具。蓬壶,就是古代传说中的东海三神山之一蓬莱。
清《峨眉山誌》:“双飞桥后白衣观音阁(注:此阁今已不存),有孙真人药臼、药罐,又有茂真尊者禅杖,先在后牛心寺,继移阁下,后为川南道陕西李公一鳌取去。”又云“药罐铜质,大容数升;臼乃铁质,有六足,重二十余斤。”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鸿胪卿王士性《遊峨眉山》一文载“(牛心)寺僧出真人丹鼎与继业三藏锡杖焉。”又,万曆三十年(1602年)嘉定知州袁子让《遊大峨记》:“(双飞)桥亭二僧,一持茂真尊者禅杖,一捧真人药臼,曰‘是藏於牛心后寺者,后有司命移贮於此,便旅客观也。’予取玩之,果非近代有者。”可见,孙思邈的药臼、药罐,在明代1588年王土性和1602年袁子让遊山时,尚存。到了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翰林院侍读学士井研胡世安的《登峨山道里记》,提到二药具,但是“今随婪吏去矣”,被贪官拿走了。
北宋蜀郡公端明殿学士范镇晚年遊峨眉,写有绝句《题真人洞》:“天柱嵯峨到五峰,连云接岫郁重重。问津偶得神仙宅,何日投闲便寄踪。”这位出生於成都华阳的高官,是从羡慕峨眉仙境的角度来怀念孙思邈的。
明代“嘉定四谏”之一、监察御史徐文华也有12句诗《天柱峰》颂扬孙思邈,前四句是“真人采药天门峰,长风飒飒凌芙蓉。真人煮药灵芝洞,丹灶灰寒度清梦。”他侧重於叙写孙真人登山采药的艰辛。
峨眉城裡曾有明代建的药王庙,今已不存。
孙思邈不但遵奉老庄,还博览儒家经书,精通佛典,学问渊博。曾经先后有数位皇帝征召他入朝为官,但他淡泊名利,均婉言谢绝,以采药为名,避往深山老林。
在峨眉山期间,孙思邈与名僧智者大师和茂真尊者时有往来,交谊甚笃。《峨眉山誌》:“呼应峰在白云峰左,中峰寺后,智者大师道场下有茂真尊者庵,孙真人隐峨眉山时,与(智者)大师、(茂真)尊者常呼应,故名。寺后有棋盘石,相传三人弈棋於此。”呼应峰和棋盘石因他们的交往而得名。
有人认为《新唐书》和《旧唐书》中的孙思邈传,都没有明确记载孙思邈到过峨眉,怀疑他是否真的上过峨眉山。但明嘉靖年间张琏编纂的《耀州誌》有记载:“太白、终南、峨眉、五台,皆(孙)真人隐居处,而在太白最久,故史称隐於太白山。”(太白山属秦岭山脉,在陕西境内)曾任户部侍郎的张琏是耀州(今耀县)人,对於本地名贤的业绩行踪自然会认真考辩,应是可信的。北宋苏轼写过七绝《题孙思邈真》(“真”指写真,即画像):“先生一去五百载,犹在峨眉西崦中。自为天仙足官府,不应尸解坐虻虫。”苏轼是认定孙思邈到过峨眉山的。
以上所述遗迹和所引诗文,应该能够说明孙思邈到过峨眉山。尽管这位药王的所作所为被后人神化了,却为峨眉山增添了许多神秘的色彩。

魏奕雄   毕业於北京大学历史系。曾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乐山分院院长、乐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乐山市政协常委。係中国郭沫若研究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出版有《郭沫若与夫人战友朋友》、《乐山风云人物》、《峨眉山名联欣赏》、《峨眉山诗文选注》、《峨眉山和乐山大佛》、《日军轰炸乐山备忘录》等;主编《峨眉山-乐山大佛文化与自然遗产丛书》、《乐山抗日远征军老兵》等。

发表评论
网名:
评论:
验证:
查看该文章的所有评论(网友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栏目导航
道协简介 - 道协机构 - 联系我们 - 道协留言 - 许 可 证

海峡道教—福建省道教协会
站点技术服务:13799997520
Copyright 2012-2025, 版权所有 海峡道教网—福建省道教协会 .